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缅甸拉咱市2018年蚊类和按蚊疟原虫子孢子感染调查
田鹏, 孙晓东, 段凯霞, 徐艳春, 周耀武, 郭祥瑞, 李仕刚, 林祖锐
摘要45)      PDF (2296KB)(692)   
目的 了解缅甸拉咱市蚊虫种类和按蚊疟原虫子孢子感染情况,为当地疟疾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2018年7-9月在缅甸拉咱市选择边境县2 km内的4个居民点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选择5间人房作为捕蚊点,每月2次每次3 d在室内外各悬挂1台诱蚊灯通宵诱蚊,捕获的蚊虫进行形态学鉴定。鉴定后的按蚊按5只/组,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按蚊疟原虫子孢子阳性率。 结果 共捕获蚊虫4属2 041只,其中库蚊属占39.93%(815/2 041),伊蚊属占0.78%(16/2 041),阿蚊属占22.20%(453/2 041),按蚊属占37.09%(757/2 041)。共捕获按蚊10种,其中微小按蚊650只,占捕获按蚊总数的85.87%,为当地优势蚊种;其次为库态按蚊,占5.02%。PCR检测135组667只蚊虫,共有11组样品扩增出间日疟原虫目标片段,均标记为微小按蚊,检出率为8.15%。检测出的11组中,每组至少有1只微小按蚊携带间日疟原虫子孢子,推算微小按蚊疟原虫子孢子最低感染率为1.69%(11/650),其中扎突拱和纯木翁调查点最低感染率分别为1.74%和1.89%,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012, P=0.912);吉阳卡和盆龙样调查点疟原虫子孢子感染率均为0。 结论 微小按蚊是缅甸拉咱市优势按蚊,是当地主要传疟媒介,且疟原虫子孢子感染率较高。
2023, 34 (3): 412-41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22
云南省盈江县中缅边境地区中华按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林祖锐, 蔺应坤, 郭祥瑞, 杨捷, 李仕刚, 董朝良, 陈立飞, 周先华, 管贵琴, 孙晓东
摘要135)      PDF (540KB)(579)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中国-缅甸(中缅)边境地区中华按蚊成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当地疟疾消除后防止再传播提供媒介控制依据。 方法 在盈江县2个边境乡各选择1个调查点(牛棚),采集未吸血中华按蚊成蚊并带回实验室,于第2天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蚊接触筒诊断剂量法测定其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每剂量杀虫剂重复测定3次,分别计算60 min击倒率、半数击倒时间和24 h校正死亡率, χ 2检验比较2个调查点试虫24 h校正死亡率差异。 结果 2020年9月,共测定5种杀虫剂7个剂量,盈江县中缅边境地区中华按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0.05%、0.25%和0.5%)、高效氯氟氰菊酯(0.05%)、溴氰菊酯(0.05%)、马拉硫磷(5%)和残杀威(0.1%)的平均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8.62%(抗性)、53.07%(抗性)、61.22%(抗性)、42.03%(抗性)、42.86%(抗性)、96.37%(可疑抗性)和60.96%(抗性),铜壁关乡试虫24 h平均死亡率均高于弄璋镇,2个调查点试虫对每剂量杀虫剂24 h校正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盈江县中缅边境地区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普遍产生抗性,部分地区中华按蚊对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敏感。该县应定期开展杀虫剂抗性监测,采用杀虫剂混剂、轮换使用杀虫剂和物理灭蚊等综合灭蚊措施,延缓杀虫剂抗性进一步发展。
2022, 33 (3): 430-43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22
云南省中华按蚊种群mtDNA-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结构分析
曾旭灿, 许翔, 杨锐, 魏春, 吴林波, 罗春海, 孙晓东
摘要271)      PDF (2192KB)(993)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中华按蚊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COⅠ)基因进行分析,探讨当地中华按蚊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特征。 方法 2018-2019年,在绥江、勐腊、腾冲、罗平、元江、富宁县(市)6个采样点使用功夫小帅诱蚊灯采集蚊虫。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中华按蚊后,对线粒体COⅠ基因扩增后测序。测序结果用MEGA 6软件对比分析,用DnaSP 5软件计算各地中华按蚊种群的多态性相关指数和错配分析。Arlequin 3.5.2.2软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MOVA)和中性检验,以及计算遗传分化 F ST值和基因交流值( Nm值)。 结果 6个中华按蚊种群共成功扩增210个样本,有9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7,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种群内变异率为90.80%,种群间变异率为9.20%,绥江和罗平县 F ST值最高为0.21,基因流最低为0.96,除腾冲市外,其余地区Tajima’s D的值均为负值,且均 P>0.05,错配分析时曲线呈双峰。 结论 云南省内中华按蚊种群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内变异大于种群间变异,绥江和罗平县存在遗传分化,其他地区无遗传分化。云南省中华按蚊种群近期未出现种群扩张。
2021, 32 (3): 265-27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02
云南省临沧市2017年居民区伊蚊分布调查
李华昌, 施靖, 孙晓东
摘要264)      PDF (575KB)(686)   
目的 了解临沧市居民区的伊蚊分布,为登革热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年在云南省临沧市3个边境县的县城和国家级口岸所在乡(镇)居民区设立5个纵向调查点,连续调查12个月,在5个非边境县的县城和每县2个交通干线乡(镇)居民区设立21个横断面调查点,于8-9月开展调查,每个调查点至少入户30户检查所有积水容器、捕捞和鉴定伊蚊4龄幼蚊,用伊蚊幼蚊阳性容器数分别计算布雷图指数(BI)和容器指数(CI)。 结果 共调查26个乡(镇),累计入户调查18 368户次,调查容器35 289个,阳性容器814个,总BI和总CI分别为4.43和2.31%,BI和CI季节分布分别呈双峰型和单峰型,BI高峰为8和10月,CI高峰为8月;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和圆斑伊蚊阳性容器构成比分别为75.92%、23.96%和0.12%,永久性容器和暂时性容器阳性率分别为0.10%和1.92%;84.62%的乡(镇)有伊蚊分布,其中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和圆斑伊蚊分别分布于80.77%、23.08%和3.85%的乡(镇)。5个纵向调查点中,年度累计BI和CI最高的均为中缅边境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分别为9.90和6.80%,月份BI和CI以8月最高,分别为9.67和4.75%,孟定镇埃及伊蚊阳性容器构成比为86.76%,其中水桶、轮胎、花瓶、废弃瓶罐和其他容器分别占23.96%、22.92%、7.81%、8.85%和36.46%。 结论 临沧市居民区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埃及伊蚊适应能力强,已扩散至临沧市3个县6个乡(镇),在边境局部地区成为伊蚊优势蚊种,并呈现进一步扩散趋势。
2019, 30 (4): 472-47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4.029
中国-老挝边境地区蚊虫群落结构和地理生态位特征分析
王剑, 姜进勇, 郭晓芳, 曾旭灿, 孙晓东, 杨中华, 李春富, 林祖锐, 董利民, SOMPHATH Sorchampa, 董学书, 周红宁
摘要367)      PDF (425KB)(1035)   
目的 对中国-老挝(中老)边境地区的蚊虫种群组成及分布、群落优势度、多样性、均匀性和地理生态位宽度(B)等生态特征进行调查,为中老边境地区的蚊媒疾病防控及相关生态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2012-2015年8-10月在中老边境地区12个县(市、区)建立调查点,在居民区用诱蚊灯对夜间活动的成蚊进行通宵诱捕,并进行形态分类鉴定计数,对中老边境蚊虫构成比、密度、群落指数和Bi进行计算,比较差异性。 结果 共捕获蚊虫3亚科13属58种(亚种)26 061只,其中中国边境捕获3亚科11属46种(亚种)20 410只,老挝边境捕获2亚科10属36种5 651只;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均为中老边境地区的优势种,中国边境两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2.05%和23.58%,老挝边境两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4.24%和12.42%;中老边境三带喙库蚊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031, P>0.05),中华按蚊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30.332, P<0.05);中老边境地区的总蚊、优势种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平均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20、1.103、1.385,均 P>0.05),蚊虫优势集中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682、-1.736、-1.788,均 P>0.05);中老边境地区各县(市、区)蚊虫多样性变化依次为风沙里 > 琅勃拉邦 > 南塔 > 会晒 > 乌赛 > 景洪 > 江城 > 勐腊 > 勐醒 > 思茅 > 勐海 > 奔泰;中老边境地区的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和可赫按蚊的Bi值较大,分别为0.810 9、0.746 1和0.742 6;中国边境的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Bi值较大,分别为0.880 2、0.875 1和0.809 5;老挝边境的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和须喙按蚊Bi值较大,分别为0.944 7、0.895 1和0.880 8。 结论 中老边境地区蚊虫种群丰富度均较高,群落内各蚊种数量分布均匀、结构稳定及蚊虫生态特征类似;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该地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蚊种。
2017, 28 (3): 209-21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04
云南省中部楚雄州蚊虫种群分布及孳生习性调查
王剑, 董学书, 鲍建忠, 周红宁, 孙晓东, 林祖锐
摘要469)      PDF (356KB)(775)   

目的 通过现场调查云南省中部楚雄州的蚊虫组成、分布及孳生习性,为当地虫媒生态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7-8月在楚雄州整层随机抽样3个县6个调查点,采用诱蚊灯通宵捕蚊法和白天双层叠帐人诱法捕获成蚊,并在各孳生地捞捕蚊幼虫。结果 共捕获成蚊2亚科6属23种12 711只,其中诱蚊灯法捕获2亚科4属15种12 384只,三带喙库蚊数量最多,占捕获总数的59.95%,平均蚊密度为344.00只/(灯·夜);双层叠帐人诱法捕获1亚科4属11种327只,白纹伊蚊数量最多,占捕获总数的19.88%,平均蚊密度为5.90只/人工小时。捕捞到4龄蚊幼虫2亚科6属22种8 586条,三带喙库蚊数量最多,占捕获总数的27.50%。结论 楚雄州蚊种丰富度高,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微小按蚊和白纹伊蚊;这5种蚊虫密度高、分布广,应引起重视。

2017, 28 (2): 148-15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13
老挝北部蚊虫种群组成及孳生习性调查
王剑, 董学书, 郭晓芳, 李春富, 姜进勇, 杨中华, Sorchampa Somphath, 孙晓东, 林祖锐, 徐艳春, 周红宁
摘要429)      PDF (877KB)(1122)   

目的 了解老挝北部蚊虫种群组成及孳生习性,为蚊虫分类、防治及生物资源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和2015年8-10月,在老挝北部5个省的7个县设置调查点,利用夜间诱蚊灯诱捕成蚊和日间捞捕蚊幼虫两种方法采集蚊虫,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并调查孳生环境类型。结果 共捕获成蚊5 921只和蚊幼虫3 526条,隶属于3亚科15属19亚属82种(亚种);其中诱蚊灯通宵诱捕法捕获成蚊2亚科10属11亚属37种共5 921只,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66.29%(3 925/5 921);幼虫捞捕法捕获蚊幼虫3亚科12属17亚属59种共3 526条,三带喙库蚊占捕获总数的21.30%(751/3 526);共调查蚊幼虫孳生积水环境7类636处,其中竹筒、树洞积水162处和轮胎积水153处,占总积水数的49.30%(315/636),为主要孳生地。结论 老挝北部蚊虫种类丰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银足按蚊、微小按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埃及伊蚊为当地次优势种。幼虫孳生地复杂多样,不同蚊种有其特殊孳生习性,但各蚊种共生现象普遍存在。

2016, 27 (6): 549-55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6.006
45%苯醚·硫酰氟熏蒸剂的药效试验研究
黄清臻, 杨振洲, 孙晓东, 孙东祥, 毛桂宜
摘要753)      PDF (843KB)(856)   

目的 观察45%苯醚·硫酰氟熏蒸剂模拟现场熏蒸效果。方法 参照《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与评价第10部分:模拟现场(GB/T 13917.10-2009)》有关方法进行。结果 45%苯醚·硫酰氟熏蒸剂对蚊、蝇、蜚蠊、蠹虫等有害节肢动物最低试验致死剂量为5 g/m3(a.i. 2.25 g/m3),对鼠类最低试验致死剂量为20 g/m3(a.i. 9 g/m3)。结论 45%苯醚·硫酰氟熏蒸剂对蚊、蝇、蜚蠊、蠹虫等有害节肢动物和鼠类击倒快、杀灭效果优良。

2012, 23 (2): 156-157.
云南省疟区杀虫剂浸泡蚊帐使用状况及其推广对策
周升,杨锐,吕全,杨中华,杜龙飞,杨明东,李丽,董莹,李华宪,王学忠,陈国伟,孙晓东,周红宁,李兴亮,杨亚明
摘要1507)      PDF (323KB)(925)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疟区杀虫剂浸泡蚊帐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推广杀虫剂浸泡蚊帐的实施提供对策。方法 在云南省疟区47个县,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家庭中,8.68%的家庭拥有杀虫剂浸泡蚊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经济水平、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使用杀虫剂浸泡蚊帐态度、疟疾传播知识、疟疾预防知识等因素影响蚊帐的使用。结论 在推广杀虫剂浸泡蚊帐中,应关注贫困家庭、女性、单身及文盲人群,并通过传递疟疾传播途径、预防等核心知识来促进杀虫剂浸泡蚊帐的使用。

2009, 20 (4): 326-328.
市售灭蟑螂砖引发周围神经损害一例报告
刘荣亭; 孙晓东; 张贵忠; 刘桐树; 段红
摘要410)      PDF (213KB)(487)